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按要求填空。(4分)

1.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2.王维在《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3.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4.写出一句古诗文中催人上进、励志奋发的名句。(课内外皆可)

 

答案: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略
推荐试题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①稚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方框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1分)

3.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2分)

5.“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2分)

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3分)

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未识书具(      )     (2)仲永(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1分)

4.课文最后一段说:“其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从选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一点?(1分)

5.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3分)

①对家长:                                               

②对学生:                                                

③对教师:                                      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