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文言文阅读(12分)

姜诗妻

广汉姜诗①妻者,同郡庞盛②之女也。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③得还,母渴,诗责而遣④之。

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巿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⑤其姑⑥。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其子后因远汲溺死,妻恐姑哀伤,不敢言,而托以行学不在。姑嗜鱼鲙⑦,又不能独食,夫妇常力作供鲙,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

赤眉散贼⑧经诗里,⑨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时岁荒,贼乃遗诗米肉,受而埋之,⑩比落蒙其安全。

注释:①姜诗:人名。②庞盛:人名。③不时:不能按时。④遣:打发,使……走。⑤遗:(wèi)赠予。⑥姑:婆婆。⑦鲙:一种鱼。⑧赤眉散贼:指赤眉义军。⑨弛兵:放下兵器。⑩比落蒙其安全:并且村落由此而安全(无忧)。

1.、文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水去舍六七里    去:离开   

B巿珍羞   市: 买           

C邻母具对    具:   详细      

D 贼乃遗诗米肉     遗:留下    

2.、 翻译句子 (6分)

(1)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笃。

(2)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

3.、“赤眉散贼经诗里”之事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生活,你有什么感触吗?(4分)

 

答案:
1.A 2.(1)姜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子奉养丈夫的母亲更加孝顺。 (2)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每句各2分) 3.(3分)侧面描写,突出“姜诗妻”的孝心之感人(1分)。后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参考译文: 广汉的姜诗的妻子,是同郡的庞盛的女儿。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奉养丈夫的母亲比他还孝顺。姜诗母喜好喝江里的水,取水的地方距离他们的房子有六七里路,姜诗的妻经常顺着泉流取水。后来正好碰上大风,不能及时回家,姜诗的母很渴,姜诗责备她要遣她离开。妻就寄住在邻居的房子里,昼夜做着纺织,做好就收着,让邻居的母亲送给姜诗的婆婆。象这样很长时间,姜诗婆婆感到奇怪问姜诗邻居的母亲,邻母把这个事情详细地告诉她。姜诗的婆婆感到惭愧,叫姜诗的妻子回家来,姜诗的妻子赡养老母更加谨慎细心了。姜诗的儿子后来因为去远处取水溺死了,姜诗的妻子怕老母感到哀伤,不敢和他说实情,而推脱说因为外出求学了所以不在。姑嗜好吃鱼鲙,一个人又吃不起,夫妇经常奋力劳作买来鲙,叫上邻母一起吃。他们的房子旁边忽然涌现出泉水,味道和江水一样,每天早上就出现俩条鲤鱼,用来供给二母的鱼膳。赤眉军的散贼经过姜诗家,快速让士兵们离区,说:“惊动大孝必然会触怒鬼神的。”当时年成不好,贼就留下米肉给姜诗,姜诗接受之后把米肉埋掉,这样以后他们家就得到安全。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3分)(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ǎn,少。

D.读xiān,鲜艳。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林水源欲其林

B.不足为外人也此中人语

C.如外人 来问讯

D.莲爱渔人甚异

3.、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作者用“遂迷”“未果”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当时的社会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就如桃花源一样。

4.、把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