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二](22分)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4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4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                 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             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              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6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3分)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3分)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4分)

                                                                           

                                                                            

5..“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3分)

                                                                             

                                                                            

                                                                           

 

答案:
1.中心内容:围绕母亲三句话写  叙事线索:母亲的三句话  文体特点:记叙文  主要人物:母亲 目的意义:暗示母亲的三句话对“我”影响大。(答出2点即可,共4分) 2.遇到困难要坚强(执著) 牵牛 遇到压力要放松(坦然)  吵架(各1分,共4分) 3.(1)(一语双关) 既指现实的冬季,又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1点1.5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2)为母亲的话作铺垫  表明母亲的话很平常、很朴实  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点出用意1.5分,分析说明1.5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4.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明“我”从母亲身上不断获得教益或围绕母亲的三句话组织安排材料,使全文结构完整。(围绕材料安排作答,言之成理,答出1点即可,4分) 5.略(简述经历或谈感悟均可,要求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真实可感,3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一] (18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1)~(4)题。(12分)

    材料一:在美国,各社区都有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德法等国都设有国家阅读基金,通常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韩国为了推动国民读书,也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组织和读书节……中国对国民的阅读状况也非常关注,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

材料二:目前,安徽省各中小学正在积极推行“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师生诵读、经典推荐、读书征文等活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切实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

                                                                          

(2) 学校将围绕“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请你为该问卷设计两个问题。(4分)

                                                                          

                                                                           

(3)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3分)

                                                                          

(4)活动中,某班学生在讨论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

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

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种,请说说你的依据并作简要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