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专题与实践(8分)

材料一:中国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10月在西安市举行(简称2011西安世园会)。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会,是宣传生态文明,提升国家形象的重大机遇。

材料二:2011西安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会徽和吉祥物均命名为“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理念为“绿色引领时尚”,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的理念。

材料三: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将于2011年9月在宿迁市举行,泰州园的主题为《海陵水韵》。以泰州悠久的‘水文化’为灵感,借助现代造园手法,在方寸之间塑造出“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颂和谐”的今日泰州形象。

 

6ec8aac122bd4f6e

 
(1)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你对2011西安世园会主题“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理解。(4分)

 

           ▲▲             

(2)学校召开漫画图片展,展出时,需要给

右面的漫画配上一段解说,请结合以上三则材

料,写一段解说词。(4分)

         ▲▲               

 

 

答案:
(1)(4分)“天”指自然,(1分)“人”指西安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1分)“天人长安”意味着城市自然和谐共生;(1分)“创意自然”指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探索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解说漫画内容2分;解说漫画的意义,突出水、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关系2分,正面,反面解说皆可。语言表达流畅、简洁即可。 【解析】略
推荐试题

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              ,文中的“她”,即“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  ▲▲          (填人物身份)。(2分)

(2)选文描述了阿长买来《三海经》时的情节,请回忆原文,再写出两个“我”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情节:   ▲▲▲           ▲▲▲            (2分)

(3)有人认为:阿长连《山海经》的书名都说不周全,居然将“三海经”说成“三哼经”,作者却将文章拟题为《阿长与<山海经>》,这样拟题欠妥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陈述理由。(2分)

               ▲▲  ▲▲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身高 ↑ 肺活量 ↓

  体重 ↑ 视力 ↓

  胸围 ↑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

  材料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 据《河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河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2分)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1分)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3分)

2.体会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3.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⑨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3分)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