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综合探究(共8分)

时值冬日,天冷路滑,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季节。为此,农场交通部门联合学校准备开一个以“我爱斑马线”的主题活动。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2分)

材料一:据报道,2009年1月至10月,平谷区有近5人在过斑马线时遭遇车祸身亡,20多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材料二:据交警现场观察发现:约30%的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40%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

材料三:而一项来自行人的调查结果则显示:约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约50%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可以。

探究发现:                                                                  

2.活动二:下面有两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的是哪一条?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2分)

建议一:对违规者执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观点理由:                                                                   

                                                                            

3.活动三:请你仿照某风景点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2分)

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

环境卫生100分==99个垃圾桶 + 您准确无误的1投!

温馨提示:                                                                 

4.你对一位已经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怎样劝说?(2分)

                                                                             

 

 

答案:
1.探究发现: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这与不少司机缺乏斑马线让行意识和部分行人走斑马线时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共2分,司机原因1分,行人原因1分,意思对即可) 2.观点理由: 认同建议一。理由如: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司机或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让他吸取教训,加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    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司机或行人能否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互相礼让,安全通行。 3. 示例: (1)我用深情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你的行为:减速、慢行、让停……  (2)左看看,右看看,安全行走我喜欢!   (3)我喜欢你在绿灯的引导下轻轻地走过!(共2分,以斑马线的口吻1分,表述合理1分) 4.称呼1分,语言流畅、委婉、劝说内容符合身份1分。 【解析】略
推荐试题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6ec8aac122bd4f6e3.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4.“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词语权变之妙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

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2.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6ec8aac122bd4f6e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

4.文章主要使用了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5.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6.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