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晒月亮》,回答问题。

晒  月  亮      池  莉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一首诗歌。诗歌的特点是到现在还非常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出奇的漂亮。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建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心旌摇曳,如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癫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相貌还没有彻底脱去男孩子的虎气,谈吐却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前行。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散步,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绿苔暗侵古阶,看夜鸟梦呓巢穴,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逝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残酒。我真的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题“晒月亮”的理解。(3分)

                                                                                                            

2.、作者笔下的兴福寺令人神往,请结合全文,概括兴福寺的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1)幽寂的自然环境 (2)           (3)               (4)                              

3.、文章的标题是“晒月亮”,可一、二自然段既没有写月夜,也没有写月亮,跟文题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能谈谈你的看法吗?(3分)

                                                                                  

4.、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围绕最后一自然段为汤老师命最后一个阅读题 ,并且请你写出你的解答。(3分)

命题:                                                                         

解答:                                                                        

深层阅读有点儿小难,不要紧,大家都一样,写好下面的作文吧!              

 

答案:
1.可将“晒月亮”理解为:(1)享受兴福寺的月夜。(2)陶醉在具有千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兴福寺中。(3分); 2.(2)浓郁的人文气息  (3)浓浓的禅味(处处透着禅意)(4)与众不同的月亮(成了精的月亮)(3分); 3. 第一、二两段虽未直接写月亮,但交代了月夜环境,为后文享受月夜作了铺垫。(3分) 4.出题参考: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在写兴福寺的月亮的同时,又写了新疆荒漠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1)以新疆荒漠的月亮反衬兴福寺的月亮。(1分)(2)这样写更能表现兴福寺月亮的与众不同,(1分)突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1分)(以上答案供阅卷参考,允许原则内微动) 【解析】略
推荐试题

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30-34题。(8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读《 乡土情结》一文,回答文后题目(10分):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

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摩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它使我们想起了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哪首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一句话,请你将它还到原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4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称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体,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阅读《风筝》片段,回答问题。(共7分)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甲(   )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乙(   )在地上,丙(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丁(   )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2分)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G.凛然 H.傲然

甲(   )       乙(   )      丙(   )     丁(   )

2.找出描写小兄弟的动作、神情的句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文字中,作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