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首页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中的“远征”指什么事件?﹙2分﹚写出此事件的起止时间?﹙2分﹚此事件的实质是什么?﹙2分﹚

(3)诗中的“三军”指哪些军队?﹙3分﹚该事件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4)写出红军在“远征”过程中经过的“水”。﹙列举三例﹚﹙3分﹚

(5)你认为今天的我门应当发扬哪些“远征”精神?﹙2分﹚

 

答案:
﹙1﹚毛泽东。(2分) ﹙2﹚红军长征。(2分)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分)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2分)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3分)1936年10月三大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分) ﹙4﹚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3分) ﹙5﹚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了材料中诗歌的出处。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第(2)问中提到的“远征”指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这次战略转移。 第(3)问考查了诗中提到的军队。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最终这三个方面军在1936年10月于甘肃会宁进行了大会师,红军长征最终结束。 第(4)问考查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描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这两个历程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四度赤水、强渡乌江等历程,也与水有关。 第(5)问考查了红军展现的长征精神。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