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 首页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和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结果他被告知原因——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节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思考与期望。

  B.具备了宫廷.政变.复仇.情爱等诸多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是《贞观长歌》更叫座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

  D.本文作者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E.作者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电视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误做法。

   (2)“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了的罪行,在文章中具体指什么?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明什么?(6分)   

 

 

 

   (3)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试举例说明。

 

 

 

   (4)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什么人在“叫好”?什么人在“叫座”?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蓝  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⑥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⑦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⑧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2009年6月27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眼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②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吾尝跂而望矣,                     

 (5)天下云集响应,                     

 (6)浔阳江头夜送客,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1.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4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②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4.用\给(1)断句,把(2)(3)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治 世 不 一 道 便 国 不 法 古 故 汤 武 不 循 古 而 王 夏 殷不 易 礼 而 亡(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 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800字以上。

 

 

 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还会有许多小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采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加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方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性制造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难以切削的材料。

                                                                               

 

 下面两联都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联对出下联。

(1)齐心构建和谐社会        (2)沉着镇静,满怀信心赴考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璞遗璞。

住在这孕璞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包括老贾在内的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4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5804/35971) 首页 上一页 35799 35800 35801 35802 35803 35804 35805 35806 35807 35808 35809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