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瑟,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竹树枯赭,桥半就圮。入顾,庭宇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

    公殁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祷祀,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固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绩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孝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正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阎里之祷祀,诳愚俗而矫诬也。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无露滋者。窃恐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葺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

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1.[s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庭宇不扫除                                 漫:完全

      B.余则有为公辩者                           顾:考虑

      C.诳愚俗而矫诬也                          致:达到

      D.以孝肃为古名臣                          良:的确

2.[s2] 6ec8aac122bd4f6e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3.[s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让人们好好学习他。

4.[s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译文:

   (2)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译文:

   (3)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

译文:

 

 

 

 


 [s1]4.

 [s2]5.

 [s3]6.

 [s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__3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

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

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

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

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

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

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啊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

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

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lO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

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l世纪

“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

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

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

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l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

1.[s1] 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2.[s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3.[s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

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人一体化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lO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

 


 [s1]1.

 [s2]2.

 [s3]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三态,人生也有三态。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0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它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他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度的炽热,那么他就会变成水蒸气,成为云朵,它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下面是张贴在某星级宾馆一楼大厅的提示语,请你补充完整,并分析⑴句妙处所在。

    ⑴您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

⑵您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满意,                                 

第一句话的妙处是                                                   

 

 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不超过15字)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在中国古代,“小康”是和“大同”相对应的一个词。                      

①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②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三代”(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远景。

③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泛泛而谈。

④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⑤“小康”则更为现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不管是企业的低碳行为,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低碳行为,其实都是要行之于简朴自然,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在光纤通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

C.谁来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呢?关键在于政府起主导性作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D.“小虎队”这个演唱组合的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提着鸟笼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B.老王指着他的儿子说:“家里有你这个‘混世魔王’,一天到晚总不得安生。”

C.我俩是总角之交,从读大学就在一起,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D.这本宣扬邪教学说的小册子,讲的都是些不经之谈,没有人会相信它。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洗漱    纳罕    孽根祸胎    懵懂顽童

B.寒喧    踌躇    惴惴不安    瘦消不堪

C.残骇    桅杆    司马轻衫    咀嚼赏鉴

D.抚赝    缭倒    恬然自安    赴汤蹈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5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一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  “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外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着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捆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企图。

 C.文中对司机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与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对司机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先锋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

 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小偷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 “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E.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6分)

 

 

 

 

 

 

 

 

3.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6分)

 

 

 

 

 

 

 

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5796/35971) 首页 上一页 35791 35792 35793 35794 35795 35796 35797 35798 35799 35800 35801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