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初中语文 首页  

短文修改。(10分)

生活像一首歌,五彩斑斓,让我们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品评每一朵牡丹与梅花,国色天香与暗香浮动自是不同的境界;联想人生的起伏与变化,②既使天又刮风,天又下雨,也潇洒而坦然;咀嚼生活的平凡和伟大,豪迈壮阔是大海的生活,③悠闲灵动则是小溪的生活,欣赏月亮的阴晴圆缺,欣赏世间的悲欢离合,每一种景至都是一种美,每一种感悟都是特别的收获。

(1)①处搭配不当,应修改为:                          (3分)

(2)②处关联词搭配不当,          应修改为:         (2分)

(3)③有一处标点错误,           应改为              (3分)

(4)④句有一错别字,             应改为              (2分)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山的呼唤》

琼瑶

①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

③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    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    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⑧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3分)

2..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3分)

⑴白天的玉山:                                                             

⑵夜晚的玉山: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3分)

4..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5..作者笔下的山神奇而美丽,令人向往。你曾登临过哪些山?试用形象的文字描述一、两处风景,突出山的特点及你登山的感受。(4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③人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曾:      (2)恒:         (3)衡:        (4)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文中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3分“)

 

默写填空(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待到重阳日,              。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5)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8)兴,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9)何夜无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青树翠蔓,                                  。(柳宗元《小石潭记》)

(11)留得青山在,            。(课外积累)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①4点30分,面色沉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要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⑤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1..下面对选文有关场景描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场景描写。

B.描写了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场景。

C.描写了冯定康告别总督府的场景。

D.描写降下港督旗帜的场景。

2..下面属选文背景材料的一项是(    )(3分)

A.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B.港督府的修建历史。

C.港督府已成为历史陈迹。

D.皇家游轮和巨幅紫荆花图案。

3..对第②段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港督离去,港府依然存在。

B.港督府是英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见证。

C.香港回归,末任港督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

D.港督府具有古典风格,白色装饰也会慢慢陈旧。

4..对选文第⑤段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写“广场上灯光渐暗”,暗示了英帝国主义的衰亡没落。

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写法,拿“一百五十六年前”跟“今天”对比。

C.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象征着香港开始了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D.港岛降下了米字旗说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诗歌鉴赏。阅读《浣溪沙》完成小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尾句反用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B.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作者说的人生之“再少”,就是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C.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D.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性情的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        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        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      机器设备。

A.陶醉清脆柔和损伤

B.修炼嘹亮柔顺损害

C.陶冶悠扬柔弱损坏

D.培养悠长软弱损失

 

下列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B.《满井游记》——明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C.《曹刿论战》——春秋——孟子《左传·庄公十年》

D.《劳山道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夏天的雁南飞,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B.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世界闽商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C.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D.钱伟长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风光秀丽的喀纳斯,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B.尽管这次他做错了事,但是他仍然对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批评不以为然

C.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拈轻怕重

D.李小明考试时总是非常小心,答题认真,从来就不假思考,所以他常取得好成绩。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3610/24158) 首页 上一页 23605 23606 23607 23608 23609 23610 23611 23612 23613 23614 23615 下一页 末页